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峻,許多國家與企業都在積極尋求減少碳排放的方法,近年來碳權在台灣及國際間受到高度關注,不僅影響國家政策,也改變了企業經營模式。2024 年 10 月 7 日,台灣的環境部拍板要徵收每噸碳新台幣 300 元的碳費,更是讓碳權及碳交易的議題成為焦點,但對於大眾而言,這個概念依然相對陌生。
本期特別專訪易境永續設計顧問有限公司的創辦人暨執行長─何宗翰,結合他自身在綠建築與碳權交易上的實務經驗,深入剖析碳權的核心價值與須知觀念,以及台灣未來相關政策推行的前景,與讀者們一起了解這個新穎卻飽受誤解的世界潮流。
破解迷思 直言碳權本質
「碳權(Carbon Credit)」交易的觀念可以追溯到 1992 年,其目的是為了推動全球範圍內的減排行動,本質上是一種可交易的憑證,每一單位的碳權代表著一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,換句話說,企業擁有多少碳權才可以產生多少的碳排放,如果額度不足的話則可以 另行購買。
其設計目的是為了鼓勵減碳行為,讓無法完全降低碳排的企業,可以透過購買碳權來達到減碳目標。「也就是說,企業要先盡力做到 各種減碳措施,等到可以做的事情都完成之後, 發現距離減碳目標依然還有缺口,此時才會購買碳權來彌補這個差額。」何宗翰強調,「碳權不是投機工具,也不是漂綠的贖罪券,而是減碳行動的最後一里路,有很多人一開始就搞錯了觀念,以為有了碳權就不需要實際去減碳 了;大家務必謹記:任何不永續的行為,都不 會是碳權要鼓勵的。」
雖然碳權的觀念已經提出多年,但無可諱言的是,之前並不太受到重視,直到近幾年才忽然變成火熱議題,而不少相關制度也剛建立不久,例如:台灣的碳權交易所在 2023 年 8 月才正式揭牌,而這一年歐盟也執行了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,對進口高碳足跡產品課徵碳稅,致使許多企業因應壓力開始導入碳盤查與碳權購買。透過碳交易來實現碳權價值化,可以利用市場機制將減排成本最小化,讓減排成本較低的企業能夠賣出多餘的碳權,而減排成本較高的企業則可以購買碳權來彌補不足, 2023 年全世界的碳權交易金額已經多達 9 千多億美元,未來預計每年都還會大幅成長。
「嚴格來說,現在的碳交易市場還是在草創階段,前幾年確實出現了不少亂象」,何宗翰 坦言,過去曾因核發機制不夠嚴謹而導致碳權濫發,甚至成為部分企業的漂綠手段。「但我認為整體的制度建立還是有快速進展,監管單位與稽核方式也在逐漸完善。」例如:許多國 際機構已經開始設立更具公信力的評級系統, 讓碳權不只有「量」的分別,還有「質」的區分;此外,國際上已經開始規範哪些第三方核發的碳權才能被用於抵消排放,大企業也紛紛選擇有口碑的碳權來購買,因此何宗翰對整個碳權交易的機制,還是抱持著樂觀正面的態度。
正因為碳權、碳費、碳交易是很新的觀念, 所以即使是相關從業者也往往多有誤解,尤其是在加入「投資」和「公關」這兩個角度後, 不免讓碳權蒙上了一層投機屬性,不少前來易境永續設計顧問諮詢碳權事宜的客戶,都是抱著利用碳權「投資賺一筆」或「打形象廣告」 的心態,但在聽完易境團隊的分析後,才發現這並非快速就能有成果的項目,繼而就打了退 堂鼓。對此何宗翰建議,應該先了解碳權的目標,然後參考各國目前設置的減碳政策,這樣才能對於是否要投入碳交易市場有正確的評估,而不只是把碳權當成另一種類似加密貨幣 的炒作方式。
抱持長期心態看待碳權
「未來碳權可能就跟營收一樣必須申報, 我們可以想像,以後企業不只要每年請會計來計算營收,還要計算排碳,然後跟稅率一樣以等差方式申報碳稅。」何宗翰表示,當減碳已成為既定方向,碳權的總量管制就是必走的路,而碳權交易也必然會漸趨成熟。然而要注意的是,碳權的取得方式並不只有碳交易一種,企業也可以透過更多自身的努力爭取額外的碳權,這關係到所謂的「外加性」 (Additionality),這是評估一個減碳項目是否能獲得碳權的重要原則,其核心問題在於, 如果沒有這個項目,是否還會實現同樣的減碳效果?換句話說,項目所實現的減碳效果必須是「額外的」,只有通過了外加性評估,增加了原本不會發生的減碳行為,才能因此獲得額 外的碳權。
至於哪些措施能夠符合「外加性」的標準?這必須看各國的法規而定,而且隨著時間還會不斷修改,例如:根據聯合國規章,在新建築使用(如大金空調)的節能空調就能提供碳權, 或可以選擇撥出一筆資金種樹⋯⋯等等。但何宗翰以實務經驗進一步說明,不同類型的選擇效益差異巨大,如種樹雖然是常見的減碳方式, 但其短期碳權效益卻相對較低,因為森林需要多年時間才能吸收足夠的碳,還面臨森林火災等風險;相較之下,生質能等技術的減碳效率則更高,目前的政策也較為鼓勵。
「我認為我們應該把碳權看成一種長期性的資產。」何宗翰舉例,許多客戶在想要爭取更多碳權時,會希望選擇「種樹」這種方式, 但是一聽到前面十幾年都不會增加碳權收益時就放棄了,「然而如果放長遠來看,一片森林可以帶來長達 60 年甚至更久的效益。企業如果能及早投入,將獲得更多競爭優勢。」他又以台泥的低碳水泥為例,這種建材在過去由於成本較高而不受青睞,但如果考量未來的碳權和以後會加收的碳費,其實長遠來看成本跟一 般水泥可能差不多,還可以讓企業爭取環保形 象,以後的市場接受度也可望會越來越高。
國際連動勢不可擋
「碳權是連接國際與地方減碳行動的橋樑」,何宗翰認為,在全球追求淨零碳排的目標下,碳權成為了國際合作的重要工具。何宗翰指出,隨著各國逐步落實更嚴格的碳排放要求,碳權的需求量正在不斷增加。例如,2026 年國際海事組織(IMO)的 Seabass 減碳機制將正式上路,而 2027 年航空業也將被強制要求購買碳權來抵消排放。此外,由於全球供應鏈的緊密聯繫,許多台灣企業也需要透過購買碳權來符合國際合作夥伴的要求,例如:有很 多歐美跨國公司在選擇合作廠商時,已經將減碳表現納入評估標準,讓不少本地企業逐漸認識到碳權的重要性,也為產業的轉型帶來了全 新的契機。
除了碳交易,國際間也開始探索更多創 型應用場景。例如,在 COP26 會議中,多國 聯合啟動了一個針對發展中國家的碳權資助計 劃,幫助這些國家開發可再生能源項目,同時為國際碳權市場帶來更多供給。何宗翰認為, 台灣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潛力,可在這些計劃 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,如開發智慧化碳管理平台,提升碳權交易效率等,然而由於台灣碳交易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,他也直言目前市場供需嚴重失衡。「即使有企業願意購買碳權,卻發現市場上沒有足夠的供給方,想買也買不 到。」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,與現行碳費的定價過低密切相關。由於害怕影響經濟,因此台灣目前規定的碳費還非常低,然而這並非長 久之計,未來勢必會調漲碳費,否則差額也還是會被其他國家收取。「目前,我建議先買綠電,不夠再買碳權,這是最務實的作法。」
然而綠電並不見得適用於所有產業,例如:易境常接觸的建築業,國際市場對綠建築認證的需求正快速增加,而且如果想成為「淨零碳建築」,就一定要購買碳權才行,畢竟興建時即使選擇低碳用料還是有碳排放,因此有越來越多新大樓的業主都在諮詢碳權事宜,易境的相關業務在這兩三年裡都呈現指數級的增長。 隨著 2050 淨零碳排的政策公布,未來台灣將更加與國際同步,何宗翰建議,用正確的眼光和態度看待碳權,為企業打好未來根基,將會是對自身企業、國家政策、環境永續都有利的 明智之舉。
易境永續設計顧問執行長 何宗翰
台大物理碩士,學生時代開始從事綠能研發,就業後一直從事與環境永續相關的工作,包括進入國發會想要推動法規革新,本身還是台灣最早擁有 ASHRAE 認證的建築能源模擬專家之一,後來 在 2014 年決定創立易境,以由下而上的方式改變現況,2018 年 左右台灣逐漸跟上 ESG 風潮後,公司快速成長,現已成為台灣在 綠建築與環境永續方面最受肯定的顧問公司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