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逆現象還是末日將臨——氣候變遷知多少

在資訊傳播無遠弗屆的現代,相信大家都對「氣候變遷」一詞並不陌生,每當全球各處氣象稍有變化,氣候變遷就會頻繁地出現在新聞中,且通常會和以下詞彙連在一起:地球暖化、溫室氣體、節能減碳、淨零碳排、聯合國……等,氣候變遷的涵義其實非常廣泛,在上個世代以前,並未特別指涉某一項氣候上的變化,而是形容區域性或全球性的氣候波動,原因可能來自於以下幾種:

大陸板塊的漂移會造成陸地和海洋的相對位置以及面積的改變,進而引起洋流的變化,而導致區域性或全球性的氣候變遷。另外,如果板塊碰撞,可能產生造山運動,地形的改變同樣會影響氣候;而由於陸地比熱小、海水比熱大,當陸地面積有所增減時,也會帶動當地的氣溫波動。

太陽是地球最主要的外來能源,輻射熱的增減會影響地球的氣溫,根據研究,太陽黑子的活動變化有11年一週期,也有20餘年的較長週期,會帶動約攝氏1.5度上下的波動。

地球軌道迄今並沒有劇烈變化,但即使是輕微的變化,也會影響日照輻射的角度,進而在局部區域產生氣候改變。

和上述幾項相比,火山爆發算是較為「常見」的氣候變遷原因,平均每世紀都會出現幾次,小規模的火山爆發會暫時性地阻斷太陽輻射,造成氣溫下降;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則會導致全球暖化和物種滅絕。

由於海洋佔據了地球的大範圍面積,因此洋流成為平衡高緯度與地緯度地區溫度的重要機制,也是地球表面熱環境的主要調節者。當洋流系統產生改變,將大範圍地對地球氣溫造成影響,著名的聖嬰現象即是典型例子。

但以上自然因素,恐怕都比不上人為所帶來的影響。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主要是由於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變化所造成的,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(二氧化碳、甲烷和氧化亞氮)自工業化時代(大約1750年)起增加,目前濃度已經達到80萬年以來的最高點,普遍被認為是氣候暖化的主因。在2013年,以全球1,300位獨立科學專家組成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(IPCC),在第五次評估報告表示:「有超過95%的機率顯示,人類行為是過去50年來造成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。」若依照此現象持續下去,科學家認為,在下一世紀,地球的氣溫將上升攝氏1.4度至5.6度。

此現象所帶來的影響將是全面而毀滅性的。當平均氣溫和海洋溫度升高,海水體積膨脹,南極和格陵蘭的大陸冰川也會加速融化,導致海平面上升,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。同時造成極端氣候現象出現,如熱浪、乾旱、森林大火、暴雨、水患、暴雪等,造成嚴重的生命與財產損失。而當這些情況出現在農業地區,帶來對農產品和糧食的損害更是無與倫比。

Flooded town with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trees  / Pok Rie / Pexels

除此之外,極端氣候也對生態環境造成衝擊,帶來大規模的物種滅絕,同時引發糧食危機;海平面上升使得人類能夠居住和種植作物的面積減少,同樣讓糧食產能下降;尤其對海島地區的影響更為顯著。另外旱象增加使得可用的水資源下降,除了民生用水和衛生之外,同樣也會排擠到農業用水的用量,帶來龐大挑戰。

回顧了過去和現狀,放眼未來恐怕更加嚴峻。IPCC的報告指出,如果全球暖化再持續下去,將對地球產生不可逆的影響,包括物種滅絕、蟲媒傳染病、生態系統崩潰、致命熱浪、缺水和農作物減產等情況都會顯著惡化。而這些惡化程度很合理地將跟暖化程度成正比,例如一般預測全球升溫達攝氏2度時,18%的陸地物種將面臨滅絕的風險。升溫到攝氏4度時,可能有高達50%的物種將受到威脅;如果全球升溫達攝氏2度,全球將有多達30億人經歷「長期缺水」,如果升溫到4度時,將增加到40億人。

Aerial view of dry cracked ground / Curioso Photography / Pexels

在這樣的處境下,減緩全球暖化成為迫在眉睫的議題,自工業革命以降,日漸加速的污染與環境破壞讓地球遭受不可承受的嚴重損耗,人類必須展現史無前例的團結,才有機會讓一世紀以來自身所造成的惡劣情況,在萬劫不復前拯救回來。在體認到這點後,開始出現了國際間的協議來採取減碳行動。

國際共同減碳協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(UNFCCC)》第三次締約方會議(COP3)的《京都議定書(Kyoto Protocol)》,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準,以保證生態系統的平滑適應、食物的安全生產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,約束各國人為產生的碳排放,並於201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將本應於當年到期的協議延長至2020年。但在當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(IPCC)便已預測,如果暖化趨勢不變,在21世紀末全球氣溫將提昇攝氏1.4至5.8度,但即使完全依照議定書的內容實行,也僅能減緩升溫0.12至0.28度,可說是杯水車薪。

Karsten Würth / Unsplash

2015年COP21通過《巴黎協定(The Paris Agreement)》取代京都議定書加強《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》期望能共同遏阻全球暖化趨勢,有別於京都議定書,巴黎協定將世界上大多數的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納入,並制定了可行性目標,如「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遠低於2℃之內,並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1.5℃之內,同時認識到這將大大減少氣候變遷的風險和影響。」等等,但這份協定沒有強制約束力,造成絕大多數的國家並沒有達到當初所設定的目標。

全球的碳排放量依舊增加中,暖化更持續加速,各種極端氣候現象層出不窮,不論是天氣驟變的大國或是飽受氣候災害威脅的小國,不分國界的傳來乾旱、暴雨、洪水、颶風等災情,減碳行動顯得更加刻不容緩,人們意識到再沒有不團結的理由。既然由上而下的國家政策推行受到阻礙;反其道而行,由下而上、針對民間企業的減碳倡議和措施應運而生,從另一層面試圖力挽狂瀾。

更多文章

An aerial view of a factory with smoke coming out of it.
2024 Apr 22
減碳挑戰已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,而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對於未來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。根據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,企業對於減排目標的關注度越來越高,這反映了對於氣候變化的日益關注。 隨著環境部預計在2025年實施碳費徵收制度,企業面臨著更大的壓力來應對碳排放。企業將面臨整條價值鏈各個層面的巨大轉變。這意味著企業需要在更長的時間範圍內進行減碳投資。同時,企業還需要與供應商合作,共同尋找在財務上具有效益且可實現去碳化的解決方案。這種合作將需要企業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,共同探索創新的技術和策略,以實現永續發展目標。這將對排碳大戶,如鋼鐵、石化、水泥業等產業帶來直接影響。為了應對這一挑戰, 企業可選擇採取環境部指定項目或符合SBTi要求的方式自主減碳,以爭取優惠的碳費費率 。
2023 Nov 28
整合 ESG 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優勢,尤其對於建立長期價值和回應利害關係人期望的企業而言,更需要積極尋求環境永續、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卓越表現,並藉由參與公正透明的評估標準來展現其對永續經營的承諾,進一步提高投資者、利害關係人和市場的信心。2009年於荷蘭成立的 GRESB,即是以投資者為本,致力於評估全球房地產業在 ESG 方面的表現,為金融市場提供可信且透明的ESG數據。
2023 Oct 20
根據聯合國最新統計,去年全球約有7.83億人受飢餓所苦,糧食危機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。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於1945年10月16日成立,聯合國大會盼全球一起以行動戰勝飢餓、營養不良與貧困,自1979年開始將每年的這天定為「世界糧食日」(World Food Day),以關注全球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,藉由各地組織活動宣揚每年推廣主題,今年(2023)的主題是:「水是生命之源,水是糧食之本。不讓任何人掉隊。(Water is life, water is food. Leave no one behind.)」提高全球對水的認識。 水是生命之源,每一滴水都是生命的基石,是植物的生命之源,也是動物和人類的生存所需,是我們的生存與健康條件,隨著全球人口的成長和氣候變遷的影響,水資源的可用性變得更加脆弱,許多地區仍面臨水資源短缺的挑戰,衍生出無數議題,以農業為例,水是農業的支柱,提供了糧食生產所需的濕度,一旦乾旱,農作物凋零,糧食供應將不足,水污染和水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加劇了飢餓的情況,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。 飢餓是世界上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,每天都有數百萬人因缺乏足夠的食物而受苦,然而台灣丟棄的廚餘量卻高達79萬公噸,是東亞浪費食物之冠,而這其中這還不包含未確實分類回收的「黑數」廚餘,因此易境將10月份設定為「飢餓日」喚起同仁與夥伴們的意識,今年(2023)則是提出剩食宣言,從減少剩食開始,一步步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,共同達成零飢荒的目標。 合理規劃食品採購,减少剩食 正确保存與管理食品,以减少食品腐壞的可能性 剩食積極再利用,分享或再製作成其他佳餚 鼓勵員工積極參與提出减少食品浪費的想法
Show More
Share by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