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逆現象還是末日將臨——氣候變遷知多少

在資訊傳播無遠弗屆的現代,相信大家都對「氣候變遷」一詞並不陌生,每當全球各處氣象稍有變化,氣候變遷就會頻繁地出現在新聞中,且通常會和以下詞彙連在一起:地球暖化、溫室氣體、節能減碳、淨零碳排、聯合國……等,氣候變遷的涵義其實非常廣泛,在上個世代以前,並未特別指涉某一項氣候上的變化,而是形容區域性或全球性的氣候波動,原因可能來自於以下幾種:

大陸板塊的漂移會造成陸地和海洋的相對位置以及面積的改變,進而引起洋流的變化,而導致區域性或全球性的氣候變遷。另外,如果板塊碰撞,可能產生造山運動,地形的改變同樣會影響氣候;而由於陸地比熱小、海水比熱大,當陸地面積有所增減時,也會帶動當地的氣溫波動。

太陽是地球最主要的外來能源,輻射熱的增減會影響地球的氣溫,根據研究,太陽黑子的活動變化有11年一週期,也有20餘年的較長週期,會帶動約攝氏1.5度上下的波動。

地球軌道迄今並沒有劇烈變化,但即使是輕微的變化,也會影響日照輻射的角度,進而在局部區域產生氣候改變。

和上述幾項相比,火山爆發算是較為「常見」的氣候變遷原因,平均每世紀都會出現幾次,小規模的火山爆發會暫時性地阻斷太陽輻射,造成氣溫下降;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則會導致全球暖化和物種滅絕。

由於海洋佔據了地球的大範圍面積,因此洋流成為平衡高緯度與地緯度地區溫度的重要機制,也是地球表面熱環境的主要調節者。當洋流系統產生改變,將大範圍地對地球氣溫造成影響,著名的聖嬰現象即是典型例子。

但以上自然因素,恐怕都比不上人為所帶來的影響。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主要是由於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變化所造成的,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(二氧化碳、甲烷和氧化亞氮)自工業化時代(大約1750年)起增加,目前濃度已經達到80萬年以來的最高點,普遍被認為是氣候暖化的主因。在2013年,以全球1,300位獨立科學專家組成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(IPCC),在第五次評估報告表示:「有超過95%的機率顯示,人類行為是過去50年來造成暖化現象的主要原因。」若依照此現象持續下去,科學家認為,在下一世紀,地球的氣溫將上升攝氏1.4度至5.6度。

此現象所帶來的影響將是全面而毀滅性的。當平均氣溫和海洋溫度升高,海水體積膨脹,南極和格陵蘭的大陸冰川也會加速融化,導致海平面上升,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。同時造成極端氣候現象出現,如熱浪、乾旱、森林大火、暴雨、水患、暴雪等,造成嚴重的生命與財產損失。而當這些情況出現在農業地區,帶來對農產品和糧食的損害更是無與倫比。

Flooded town with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trees  / Pok Rie / Pexels

除此之外,極端氣候也對生態環境造成衝擊,帶來大規模的物種滅絕,同時引發糧食危機;海平面上升使得人類能夠居住和種植作物的面積減少,同樣讓糧食產能下降;尤其對海島地區的影響更為顯著。另外旱象增加使得可用的水資源下降,除了民生用水和衛生之外,同樣也會排擠到農業用水的用量,帶來龐大挑戰。

回顧了過去和現狀,放眼未來恐怕更加嚴峻。IPCC的報告指出,如果全球暖化再持續下去,將對地球產生不可逆的影響,包括物種滅絕、蟲媒傳染病、生態系統崩潰、致命熱浪、缺水和農作物減產等情況都會顯著惡化。而這些惡化程度很合理地將跟暖化程度成正比,例如一般預測全球升溫達攝氏2度時,18%的陸地物種將面臨滅絕的風險。升溫到攝氏4度時,可能有高達50%的物種將受到威脅;如果全球升溫達攝氏2度,全球將有多達30億人經歷「長期缺水」,如果升溫到4度時,將增加到40億人。

Aerial view of dry cracked ground / Curioso Photography / Pexels

在這樣的處境下,減緩全球暖化成為迫在眉睫的議題,自工業革命以降,日漸加速的污染與環境破壞讓地球遭受不可承受的嚴重損耗,人類必須展現史無前例的團結,才有機會讓一世紀以來自身所造成的惡劣情況,在萬劫不復前拯救回來。在體認到這點後,開始出現了國際間的協議來採取減碳行動。

國際共同減碳協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《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(UNFCCC)》第三次締約方會議(COP3)的《京都議定書(Kyoto Protocol)》,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準,以保證生態系統的平滑適應、食物的安全生產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,約束各國人為產生的碳排放,並於201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將本應於當年到期的協議延長至2020年。但在當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(IPCC)便已預測,如果暖化趨勢不變,在21世紀末全球氣溫將提昇攝氏1.4至5.8度,但即使完全依照議定書的內容實行,也僅能減緩升溫0.12至0.28度,可說是杯水車薪。

Karsten Würth / Unsplash

2015年COP21通過《巴黎協定(The Paris Agreement)》取代京都議定書加強《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》期望能共同遏阻全球暖化趨勢,有別於京都議定書,巴黎協定將世界上大多數的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納入,並制定了可行性目標,如「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遠低於2℃之內,並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1.5℃之內,同時認識到這將大大減少氣候變遷的風險和影響。」等等,但這份協定沒有強制約束力,造成絕大多數的國家並沒有達到當初所設定的目標。

全球的碳排放量依舊增加中,暖化更持續加速,各種極端氣候現象層出不窮,不論是天氣驟變的大國或是飽受氣候災害威脅的小國,不分國界的傳來乾旱、暴雨、洪水、颶風等災情,減碳行動顯得更加刻不容緩,人們意識到再沒有不團結的理由。既然由上而下的國家政策推行受到阻礙;反其道而行,由下而上、針對民間企業的減碳倡議和措施應運而生,從另一層面試圖力挽狂瀾。

更多文章

作者: 公關部 易境 2025 Jan 24
易境總部辦公室榮獲「華人金創獎」特別議題類金獎—兩位設計師的辦公室永續規劃之旅
LEED AP 專家養成訓練班:打造永續未來的綠色建築
作者: 公關部 易境 2024 Sep 26
LEED AP 專家養成訓練班, 打造永續未來的綠色建築! 成為綠色建築專家,為您的企業創造永續價值! 想成為綠色建築的領航者?參加我們的 LEED AP 認證課程,快速掌握國際綠建築標準,提升您的專業競爭力!
An aerial view of a factory with smoke coming out of it.
作者: 公關部 易境 2024 Apr 22
減碳挑戰已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,而如何應對這一挑戰對於未來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。根據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,企業對於減排目標的關注度越來越高,這反映了對於氣候變化的日益關注。 隨著環境部預計在2025年實施碳費徵收制度,企業面臨著更大的壓力來應對碳排放。企業將面臨整條價值鏈各個層面的巨大轉變。這意味著企業需要在更長的時間範圍內進行減碳投資。同時,企業還需要與供應商合作,共同尋找在財務上具有效益且可實現去碳化的解決方案。這種合作將需要企業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,共同探索創新的技術和策略,以實現永續發展目標。這將對排碳大戶,如鋼鐵、石化、水泥業等產業帶來直接影響。為了應對這一挑戰, 企業可選擇採取環境部指定項目或符合SBTi要求的方式自主減碳,以爭取優惠的碳費費率 。
Show More
作者: 易境 永續 2025 Mar 17
DAKIN Life & Air 季刊專訪 正確了解碳權 為企業與環境找尋永續之道
作者: 易境 永續 2025 Mar 7
建築與營建產業的碳排放佔全球總碳排放近四成,但大多數既有建築的碳排放並不來自建設階段,這使得針對既有建築的節能政策,成為各國政府在達成碳中和目標過程中的重要施政項目。
兩個穿著西裝的男人站在一起,豎起大拇指。
作者: 易境 永續 2025 Feb 13
打造永續地標:「CAAM承德168」專案的成功之道 ­– 專訪易境永續設計顧問執行長何宗翰
Show More
Share by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