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最新報告,建築產業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三分之一(37%),潘唯浩分享了她與建築師、永續綠建築顧問、廠商等合作夥伴在積極降低蘊含碳的歷程中,進行的深刻且多重步驟地檢討。
「要做到降低蘊含碳排,首先我們需要減少高碳排材料的總用量。同樣量體的大樓,當我們從RC結構改為鋼結構時,減少了11,400m3的混凝土,不過也同時增加2,700噸的鋼材。」潘唯浩回憶起當初決定與台泥以及東和鋼鐵合作的初衷。當時市面上尚未出現明確標示為低碳的水泥品牌。他主動向台泥請求根據實際配方與出貨數據計算碳排放,結果顯示台泥的配方可成功地較普通水泥(普特蘭I型水泥)減少約4,000噸的碳排放。而選擇東和鋼鐵,則是因為他們的技術是Scrap-EAF,不但碳排低而且還使用回收廢棄金屬。潘唯浩也讚賞東和鋼鐵自2012年起全面取消H型鋼SN400YB材質加價,全面提供消費者與SS400及A36平價且唯一符合耐震設計需求的SN400YB鋼材。
然而,他坦言,全面推廣這些新產品仍面臨兩大難關:首先是低碳材料的價格偏高,其次是市場對新技術可靠性的疑慮。此外,在談到台灣企業對碳足跡的統計方式時,潘唯浩指出,目前多數企業僅計算自身的直接排放與用電排放,忽略了供應鏈上下游的碳排放。
「大家總是問,為什麼我要當第一個嘗試者?」潘唯浩指出,台灣的法規與市場接受度往往滯後於技術的發展。但他認為,企業若以「零碳」為終極目標,就不能滿足於僅減少部分碳排放,而是應該勇於突破現狀。「我們要走到淨零,而不是停留在減碳的階段。」這種對未來目標的堅定執著,展現了振業化工在低碳轉型中的決心。
智慧建築與智能家居的發展已然成為全球性趨勢,但潘唯浩認為,這些技術的普及仍需依賴「殺手級應用」(Killer App)。「我們需要一個讓人非用不可的應用,而不是僅僅追求技術的炫酷。」他強調,只有當技術真正為用戶解決實際問題,才能被廣泛接受。
在選擇合作夥伴時,他更注重對方是否具有共同成長的意願與能力。「模型不應該只是靜態的結論,而是需要不斷互動與挑戰的工具。」他認為,實驗中的失敗不可避免,但只要全力以赴並從錯誤中學習,就能不斷改進並達成更高的目標。
此外,他舉例台灣大車隊55688結合大數據與即時定位技術,優化車輛調度,成功降低空車時間與碳排放。這啟發了他在建築管理中的類似應用。「我們應該問的不是電梯現在在哪裡,而是電梯五分鐘後應該在哪。」他認為,這種預測性管理需依賴感測器與數據系統的整合,而我們在數據應用的能力上需要繼續提升。
對於如何實現自然與建築的和諧共存,潘唯浩分享了他在CAAM承德168專案中的核心理念。他提到,設計這棟建築的初衷是打造能吸引多樣生物的生態空間,例如鳥類的棲息。「能聽到鳥叫聲,讓人感受到自然就在身邊,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。」為了維護這樣的環境,團隊採用了無農藥管理方式,重視生態友善與平衡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「生態跳島」的概念被應用於景觀設計中,透過創造多層次的生物棲息地,提供各種動植物良好的生存條件。「這不僅是一種設計手法,更是一種生態哲學,提醒我們要尊重自然的多樣性。」
從文化傳承到空間創新:建築哲學的深思
CAAM承德168建築的結構設計,蘊含了「天圓地方」的東方哲學意涵。「它象徵外圓內方的人生態度,也呼應了我們文化中的永續與傳承精神。」他提到,建築設計的細節從錢幣的「圓中有方」哲學汲取靈感,並結合現代化功能,將自然光線引入室內,讓每一層樓擁有敞亮開闊而且去被高效能的空間。
此外,建築的地下室設計了一個下沉式庭院,靈感來自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前的停車場。這樣的設計不僅帶來更多新鮮空氣,也讓自然光線滲透建築內部,提升空間品質。
振業化工的創立可追溯到潘唯浩的祖父,在民國43年於士林設立工廠。30年前,潘唯浩的父親決定將工廠遷至新北市,從此開創了物業開發的新局。潘唯浩表示:「五年前收到父親指示興建大樓,當時我心裡想的是,公司在士林70年,這個地方有沒有因為我們在這裡變得比較好?因此我們決定建造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綠建築A級辦公大樓。」
家族堅持「只租不賣」的經營模式,以長期經營為核心理念,並將家族成員的名字縮寫融入建築名稱-CAAM承德168,象徵家族傳承與責任。他提到,這種理念深受英國家族莊園管理模式的啟發。「我們的責任是將上一代留下的資產發揚光大,並善加利用。」他認為,家族經營的核心價值在於長期的責任與持續的傳承。
對於綠建築的推進,潘唯浩提到父親的深遠影響。身為麻省理工畢業的化工博士,他的父親對創新的支持與要求為專案奠定了重要基石。CAAM承德168獲得 LEED V4 CS白金級綠建築認證,體現了家族對永續發展的堅持。
然而,潘唯浩坦言在推進過程中充滿挑戰,包括施工難題、法規限制與疫情影響。他認為,面對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解決的態度。「我只要求大家璇力以赴」這種正向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,讓團隊能一次次克服困難。
潘唯浩對未來的期許是將永續理念從「想法」轉變為「制度化」。他認為,企業應完善ESG體系,並通過協作建立良性的供應鏈互動循環。從碳排管理到綠電採購,他期待透過技術創新與數據應用,深化建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。
「永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得,而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。」他相信,唯有持續學習與改進,企業才能在永續道路上走得更遠,為企業帶來更多價值。
潘唯浩的經歷展現了低碳轉型與永續建築的多重挑戰與無限可能。他的專注與執著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,更在於對自然、文化與責任的深刻思考。未來,他希望以團隊合作、制度創新與不懈努力,實現綠建築的價值與使命,為後代創造一個更加永續的生活環境。
-
人物簡介
潘唯浩/振業化工總經理
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,擁有豐富的國際化經驗,曾任職於NERA、MicroStrategy和Intel。目前擔任嘉新水泥董事、建築環境教育基金會董事、嘉新兆福基金會董事,以及CFA Society of Taiwan董事。